close

一、面對齊師的入侵,魯 國的國 君、高官和一般老百姓有什麼不同的表現?

  魯國國君莊公決心應戰,但未清楚能憑藉什麼條件與齊國一戰。高官方面,他們眼光短淺,對國事不能作出深遠的謀略。至於一般老百姓,他們多不理國事,認為國家大事自有執政當權者操心和謀劃,自己不在其位,便不該參與政事。

 

二、作者在文中記述鄉人與曹劌的對話有什麼作用?

首先,作者借鄉人對國事漠不關心,反映當時一般老百姓自私愚昧的心態,他們認為不在其位,便不謀其政,對國事都抱著冷漠的態度。

另外,借鄉人與曹劌的對話,說出當時魯國的大官眼光短淺,見識鄙陋,不能為國家作深遠謀略的事實。

最後,借鄉人的自私冷漠,反襯出曹劌關心國事,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愛國精神。

 

三、(1)魯莊公自信憑藉什麼條件可以與齊國一戰?

魯莊公自信憑藉下列三個條件與齊國一戰︰

第一,他平日把衣食等生活必需品分給別人,不敢獨自享受,所以人民會跟從他。

第二,他平日在祭祀時所用的牲畜、玉器、絲織品等祭品的數目,不敢虛報誇大,一定如實地稟告神明,所以神明會保祐他。

第三,他平日對於大大小小的訴訟,雖然未能一一明察,但必定根據實情去處理,所以人民會支持他。

 

2)曹劌對這些條件有什麼意見?

曹劌對莊公所提出的條件有下列的意見︰

第一,曹劌認為莊公將衣食等必需品分給別人,只惠及莊公身邊的近臣親信,屬於小惠,未能遍及全國民眾,所以難以取得人民的支持。

第二,曹劌認為莊公在祭祀時不虛報祭品的數目,只是小小的誠信,未能因此獲得神靈的保祐。

第三,曹劌認為莊公能根據實情去處理大小訴訟案件,是盡心盡力為人民做的事情,必能得到人民的支持,莊公可以憑藉這個條件與齊國打仗。

 

四、試據下列各方面,分析曹劌的為人。

a)有正義感和愛國心:

齊國入侵魯國,魯國形勢非常危急,曹劌雖然是個平民,但他認為「國家興亡,匹夫有責」,所以不理鄉人的勸阻,主動進見莊公,並要求與莊公同赴戰場,一起抗敵,可見他具有正義感和愛國心。

b)有超卓的政治遠見:

曹劌明白民眾的支持對戰爭的勝負有重要的影響。他認為魯莊公雖然把衣食等必需品與人分享,並在祭祀時不誇大祭品的數目,但這些小恩小惠都不足以作為戰爭的憑藉,只有平日能據實情去處理人民的訴訟案件, 國 君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。

c)熟悉軍事,把握戰機:

曹劌精通軍事,熟悉軍事策略。他知道軍隊士氣是作戰取勝的關鍵,因此在齊魯兩軍交鋒時,便阻止魯莊公擊鼓進攻,等到齊軍三鼓後,士氣已經竭盡,而魯軍士氣正當旺盛,曹劌便利用「彼竭我盈」的有利時機,一鼓作氣擊敗齊軍。

d)處事謹慎,善審敵情:

曹劌處事周密,謹慎小心。當齊軍敗退逃走時,曹劌並不急於追趕,以防敵人詐敗,暗埋伏兵,待他下車看過齊軍的車轍混亂,登上車前橫木望見齊軍旗幟披靡,確定敵人真的潰敗,才揮軍追擊,終於大獲全勝。

 

五、在齊、魯長勺之戰中,齊強魯弱,但魯國竟能以弱勝強。試據課文分析魯國獲勝的原因。

魯國獲勝的原因有多方面的,第一是百姓支持,上下同心。 魯莊公在處理一切訟案刑獄時,均衡情度理去處理,務求案獄判得公平,可說是全心全意為人民做事的君主,所以國家一旦有事,人民便全力支持他,共同對抗外敵。

第二是莊公禮賢下士,善用人才。莊公不嫌曹劌身份低微,與他討論作戰的條件,並允許他隨軍出戰,作戰時更聽從曹劌的指揮,讓他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,結果擊敗齊軍。

第三是曹劌戰略運用,巧妙恰當,這裡又可分兩方面來看。

其一是善用士氣,敵疲我打。曹劌深知士氣是作戰時決定勝負的關鍵,當齊軍擊鼓進攻時,魯軍按兵不動,保存士氣;直到齊人三鼓,齊軍士氣已經竭盡,魯軍便把握「彼竭我盈」的有利時機,一鼓而戰,擊退齊軍。

其二是善審敵情,提防伏兵。曹劌明白到兵不厭詐的道理,因此當齊軍敗退時,他沒有立即追擊,以提防敵軍詐敗,埋有伏兵,直到他看見齊軍轍亂旗靡,才把握時機追擊敵人,如果大獲全勝。

 

六、本文所記是齊、魯在長勺發生的一場戰役。如果把文題《曹劌論戰》改為《齊 魯長勺之戰》,你認為是否恰當?為什麼?

我認為《曹劌論戰》這個文題比《齊魯長勺之戰》更貼切。雖然本文所記述的是齊魯在長勺發生的一場戰爭,但作者並沒有具體敘述該場戰役的起因、經過和結局,反而將重點放在「曹劌對戰爭的議論」這個主題上,例如文中詳記了曹劌論執政者未能遠謀、論作戰的條件、論戰勝的關鍵等,處處以曹劌「論戰」為中心,重點在「議論」而不在「記敘」,故以《曹劌論戰》作文題最恰當。

 

七、《曹劌論戰》一文處處表現出曹劌卓越的軍事才能,試具體加以分析。

曹劌卓越的軍事才能表現在以下幾方面:

     其一,正確地選擇「彼竭我盈」的有利時機發動進攻。曹劌要待「齊人三鼓」後,才同意進攻,就證明了他的這一軍事才能。

     其二,知己知彼,正確判斷對方的真實動態。知己知彼,方可戰勝敵人;他詳察敵情,「下視其轍,登軾而望」,可證明他的這一軍事才能。

     其三,在反擊時註意對方有無伏兵。他從對方戰車的輪跡混亂,軍旗倒下,判斷對方不是有埋伏,而是真正敗退,於是下令反擊,足可證明他的這一軍事才能。

     其四,臨陣指揮若定,有決斷能力。他在戰場上,根據戰事發展,兩次講「未可」,兩次講「可矣」,就證明他的這一軍事才能。


八、試從魯莊公的治國態度、軍事才能以及納諫胸懷等方面,具體分析他是一個
怎樣的 國 君。

從治國態度來看,魯莊公作為一個 國 君,能盡心辦理大小案件,力求做到合情合理,這說明他還是一個勤於政事,能取信於民的 國 君。

     從軍事才能來看,魯莊公比較平庸,遠不及曹劌。例如他魯莽、輕率,一開始接戰就「將鼓之」,戰後又不知道魯軍為什麼會打勝仗。

     從納諫和用人方面來看,魯莊公具有善於納諫的胸懷,能夠任用賢才。他在國家危急的時候親自接見一介平民,並及時發現曹劌的軍事才能,讓他指揮軍隊作戰。作戰時又能及時糾正自己輕率的錯誤,採納曹劌的正確戰術。


九、曹劌曾論戰多少次?所論的又是些什麼?

在文中,曹劌曾兩次論戰,分別是戰前和戰後。

戰前,他談論了應戰可憑藉的條件。應戰與否,須先考慮能不能應戰,如果 國 君盡心盡力為人民做事,百姓自然甘心為國效力,上下一心,全國團結,便可一戰。所以只是將衣食分給臣下,誠信對神,並不是憑藉應戰的有利條件。而民心的向背才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。

戰後,他論述魯國能以弱勝強的原因。作戰時,要冷靜沉著,指揮若定;明白士氣的重要,把握作戰時機,運用適當的策略,才不會草率失敗。擊敗敵軍時,還要審慎觀察敵情,小心謹慎,才不會有中伏的危險。


)曹劌求見莊公,為什麼鄉人卻加以勸阻?這裡反映了他們對官員的態度怎樣?對國事的態度有怎樣?

鄉人勸阻曹劌求見莊公的原因:鄉人認為國家大事,朝中官員自會謀劃,曹劌只是一個隱士,不必多管閒事。

鄉人對官員和國事的態度:這反映了鄉人對官員的不滿。朝中高官平日錦衣玉食,生活奢華,現在國難當前,他們自當為國效力,操心籌劃。而自己身為平民,實無須為此事而奔走,也沒有義務幫助他們。鄉人對國事漠不關心,具有〔事不關己,己不勞心〕的心態。


)曹劌身為魯國的隱士,為什麼要求見莊公?

曹劌求見莊公的三個原因:當時齊強而魯弱,莊公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,沒有了解魯國的實力,便毅然應戰,魯國實有戰敗〕危機。曹劌認為朝中高官,枉居高位,眼光短淺,未能作長遠的計謀,國家危難不能解決。曹劌忠心愛國,擔憂國事,只強敵來犯,希望為國效力,遂求見莊公,提出個人的意見。


)魯莊公是否也屬於「肉食者鄙」的一類?文中,莊公的哪些表現印證了這句話?

魯莊公可算是「肉食者鄙」的一類。魯莊公的〔鄙〕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: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第一,齊國攻打魯國,莊公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,沒有了解魯國的實力,便毅然應戰。

第二,他不明白民心的重要性,以為平日將衣食分給大臣下,祭祀時誠信對神,便可以得到臣下的擁戴和神明的庇佑,可以與齊一戰。

第三,在戰爭中,莊公一開戰即意圖擊鼓進攻,皆因他不明白作戰之道在於掌握時機,才能以弱勝強。可見他缺乏周詳的計劃。

第四,擊敗齊軍後,莊公便下令追擊,既表現了他的輕率,也可見其缺乏軍事才能。他不明白大國實力雄厚,難以預測,會假裝敗退誘敵的道理

 

《曹劌論戰》一文中 「肉食者」的「鄙」體現在哪些地方?

「鄙」體現在莊公把取勝希望寄托在左右大臣的擁護和神靈的保祐上。另外,剛開始交戰,莊公就 「將鼓」;齊師剛敗,莊公就「將馳」。到戰敗後,「公問其故」,勝而不知其所然。


)魯莊公在戰爭開始就「將鼓之」,在齊師敗績時又「將馳之」,為什麼都被曹劌以「未可」阻止?

因為曹劌認為打仗靠的是勇氣,第一次擊鼓,能振作士兵的勇氣,第二次擊鼓,士兵的勇氣就減弱了,到第三次時士氣就會消盡了,只有在齊國士兵士氣已盡,魯國士兵士氣正旺時去打敗齊師。在反擊中,因齊是大國,軍事行動難以推測,恐有埋伏,只有確定他們的確敗走了才能追擊,所以曹劌兩次阻止了莊公的行動。同時也以莊公的不懂戰爭規律來反襯出曹劌的指揮若定、沉著果斷、善於捕捉進攻追擊的時機和不輕舉妄動的軍事才能。


(6)《曹劌論戰》在?述齊、魯交戰的經過中,表現了曹劌的軍事思想。試解答下列問題:

1、國家治理得好不好,與這個國家的作戰能力有很大的關係。曹劌怎樣看這個問題?

他認為一個國家的政治與其作戰的實力有很大的關係。所謂政治,不只是把官員的生活衣食照顧周全,按時向上天祭祀,更重要的是要盡心盡力愛護百姓。國家政治清明,自然得到人民的支持,作戰條件自然提升。

 

2、他怎樣看陣前軍士的心理?

他認為軍士作戰最重士氣,士氣愈高漲,取勝機會愈大。但作戰士氣不能持續太久,否則衰竭。故此,作戰時要趁己方士氣高漲、敵人士氣減弱時進攻,才可事半功倍。

 

3、弱國與強國作戰時,有哪些應該註意的地方?

以弱對強,不容易取勝,故此必須事事小心,細察每一個小節,然後作出準確判斷,以免敵方有詐,使己方陷入困境。

 

(7)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曹劌的「遠謀」?

曹劌的「遠謀」主要  表現在以下五方面:

齊國攻打魯國,曹劌求見莊公,這表明他洞悉國情,知道雙方的實力,對這次戰爭早已有遠謀。

在與鄉人的對話中,曹劌明確指出「 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」,足見他深知朝廷缺乏人才,自己有卓越的識見,要為國效力。          

曹劌清楚了解民心向背的重要,所以在與莊公論應戰條件時,對於「 衣食所安」、「犧牲玉帛」等條件一一加以否定,而認為只有公平處理人民的訴訟,才算盡心為民,是可?籍應戰的有利條件。足見他具有卓越的政治見解。

    曹劌懂得作戰時機,運用「敵疲我攻」的戰略,待齊軍士氣衰竭,己方則一鼓作氣,擊敗齊軍。可見他深明戰術。

    擊敗齊軍後,曹劌審慎觀察敵情,運用「敵亂我追」的戰略 ,待齊軍戰車輪跡紊亂,旗幟倒下,肯定敵軍真的戰敗而逃後,才下令追擊。可見其處事周密,確有遠謀。

 

8)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曹劌的「遠謀」?

曹劌的「遠謀」主要  表現在以下五方面:

齊國攻打魯國,曹劌求見莊公,這表明他洞悉國情,知道雙方的實力,對這次戰爭早已有遠謀。

在與鄉人的對話中,曹劌明確指出「 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」,足見他深知朝廷缺乏人才,自己有卓越的識見,要為國效力。

曹劌清楚了解民心向背的重要,所以在與莊公論應戰條件時,對於「 衣食所安」、「犧牲玉帛」等條件一一加以否定,而認為只有公平處理人民的訴訟,才算盡心為民,是可?籍應戰的有利條件。足見他具有卓越的政治見解。

    曹劌懂得作戰時機,運用「敵疲我攻」的戰略,待齊軍士氣衰竭,己方則一鼓作氣,擊敗齊軍。可見他深明戰術。

    擊敗齊軍後,曹劌審慎觀察敵情,運用「敵亂我追」的戰略 ,待齊軍戰車輪跡紊亂,旗幟倒下,肯定敵軍真的戰敗而逃後,才下令追擊。可見其處事周密,確有遠謀。


)《曹劌論戰》記?事情,以對話為主,並採取詳寫略寫的手法。對於「齊師伐我」的原因、兵力的多寡、主將是誰等項目,作者在文中並沒有交代,原因是什麼?

作者對這些項目不予交待,是因為這些與主旨無大關係。而且《左傳》記事以魯國為中心,對齊國方面的情況也自然少記或不記。


10
)曹劌兩次說「未可」,兩次說「可以」,但都不是立刻說明原因,作者為什麼這樣處理?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?

兩次說 「未可」及「可以」而不立刻說明原因,可從作者要如實反映戰況方面求得解釋。當時戰況緊迫,曹劌專心致志於觀察情況,捕捉時機,無暇多作解釋。當然,作者是追記史實,他是可以把原因立刻敘明的,但作者沒有這樣做,他用了先記事,後補議的寫法。這樣安排的好處是真實、引人,置曹劌所說的話於突出位置,令人能較系統地領悟取勝之道。


11
)曹劌地位卑微,為什麼會得到魯莊公的信用?

魯莊公信用曹劌的原因如下:

    第一,朝中官員無能:強敵當前,高官眼光短淺,沒有長遠的計謀,難以倚重。

第二,曹劌識見卓越:在曹劌與莊公論應戰條件時,他明確指出小恩惠、小信用,並不是憑藉應戰的條件;只有勤政愛民,平日公平處理人民的訴訟,獲得人民的支持,才是?籍應戰的有利條件。魯莊公認為他言之有理,便加以重用。

第三,曹劌忠貞愛國:強敵來犯,曹劌主動求見莊公,以期為國效力。及後,他自動請纓隨同莊公出戰。曹劌忠貞愛國的表現,深的莊公賞識。


12
)本文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?

曹劌與鄉人的對比:齊國入侵,曹劌求見莊公,而鄉人認為國家大事,朝中官員自會謀劃,無需多管閒事。鄉人的自私愚昧與曹劌的忠貞愛國形成強烈的對比。

曹劌與〔肉食者〕的對比:以「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」,將官員的庸碌無能與曹劌的卓越識見形成鮮明的對比。


13
)本文的敘事方式是以對話來表達,這種做法有什麼好處?

本文運用對話來敘事,這種手法的好處有以下三項:

第一是描寫和對比人物性格:描寫方面,透過文章的對話,描繪了曹劌、魯莊公和鄉人的性格特徵和才能。對比方面,曹劌與鄉人的對話,前者的忠心為國與後者的自私愚昧形成鮮明對比。而曹劌與莊公的對話,前者的深謀遠慮與後者的缺乏智謀形成強烈對比。

第二是敘事生動:運用平鋪直敘的方式敘事,難免呆板、沉悶,若運用對話,則更生動自然。如文中曹劌兩次說「未可」、「可矣」,將戰爭發展的一動一靜生動地描繪出來。

第三是使讀者有身歷其境之感:對話不但能表現人物的語調、神態,還能說出當晚的環境,如文中「吾視其轍亂,望其旗靡」,使讀者有如置身其中的感覺。


14
)作者如何運用對話記敘全文情節的發展?

作者在文中運用對話開展全文以下的情節:

   曹劌與鄉人的對話,寫出曹劌願意為國效力的愛國熱誠。曹劌與莊公的三問三答,指出魯國具備與齊一戰的條件。在戰爭的過程中,運用曹劌兩句「未可」、「可矣」作為克敵、追擊的?事重心。曹劌與莊公的對話,分析魯國戰勝齊國的原因。全文條理清晰,層次井然。


15
)一般故事或小的敘述模式大致可以分成開端、發展、高潮和結局四個部分。《曹劌論戰》一文,如果按這樣的模式來區分,每部分可包括哪些內容?

開端:齊國預備攻打魯國。

發展:曹劌主動與魯莊公討論戰事,分析可戰的條件。

高潮:雙方軍隊交戰,曹劌兩次阻止莊公進擊。

結局:魯國成功擊退齊國,曹劌分析致勝的原因。


16
)《曹劌論戰》對魯莊公的描寫十分簡略,如交戰時,僅用「將戰」、「將鼓」、「將馳」六個字來刻畫他的急躁輕進,這樣寫的作用何在?

用簡練的語言把魯莊公不懂作戰規律,急躁輕進的特點惟肖惟妙地展現出來,更襯托出曹劌在作戰時冷靜果斷,指揮若定,有非凡軍事才能的特點。


17
)再反擊齊師時,曹劌並未馬上下令行動,而是「下視其轍,登軾而望之」,其中「下」、「登」這些動詞對表現人物起了什麼作用?

文中用這些動詞,突出了曹劌在關鍵時刻能洞察敵情而不輕舉妄動的卓越軍事才能,也為後文戰後總結,曹劌集中「論戰」留下了伏筆。   


(18
)本文佔大部分是對話,那麼本文是議論文,還是記敘文?

雖然本文對話的篇幅是直述部分的三倍,但本文應是記敘文,因為所寫的是齊魯長勺之戰中的一部分。而戰後的分析部分,只是對戰爭時的指揮作解釋而已。

琉璃藝品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旗桿旗座 獎盃獎牌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bijahjdc45i 的頭像
    abijahjdc45i

    麻豆文旦

    abijahjdc45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